[閱讀筆記]人類時代

自從「人類世」降臨,或是說「被認知」,人類更加注意到自己對於世界的影響,同時也是對於「自然環境」的影響,然而這樣似乎是將自我與自然放在對立面。人們面對自然,或繼續掠奪,或挺身開始保護、恢復,環境保護變成當代重要的議題,但是也許人們在討論我們應該如何維護、召喚自然的時候,如何理解自然應該也是首要任務。 猶記得去年聽了動保入憲的公聽會,台上學者在發表見解之前說了一段「現在人類受疫情所苦,就是因為不懂得善待環境。」當然病毒的相關知識並非該公聽會的重點,不過至少人類必須開始意識到,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物,並不代表我們能時時刻刻以「人類」的姿態,站在一種相對遙遠的制高點來評判身邊的一切,至少病毒一而再再而三地衝破那道我們自以為已經劃清的防線。 黛安・艾克曼在書中提到細菌,她說「在這全景的新畫像中,人類世的人體不再像駕駛熱氣球避開障礙穿過世界那樣,不再是和環境分離的實體,而是不斷與環境對話的有機體,一種微小到我們毫不知覺的生死對話。」(頁352)我們的祖先從自然中來到屋子,現在人們再從屋子走到戶外,接近「大自然」,即便我們有意識,現在大多數人類所接觸的環境也是經過挑選與認知的,我們只會去到自己意識所認可的「自然」,甚至會想像一個「自然該有的樣貌」。當作者提到細菌,在2021年的現在看來更有實感,全球各地的人們無不想盡辦法使自己遠離那些看不到的威脅,但是假使往回一看,人類總是在看得到的領土、資源大肆建造,再劃清自己與世界的界線(例如那些穿越森林的道路與住家),世界(環境)與人類的關係變得若即若離,我們不會否認自己在世界之內,但是人類一路走來又是如何改變、演進對世界的看法呢?

[閱讀筆記]人類時代
[閱讀筆記]人類時代

「非丨常經典 — — 文學的發現、詮釋、創化」學術研習營,研習所感

經典之所以為經典,有其必然的道理,無論是內容或是其在時代中的意義,都可以構成成為經典的原因,但可以想見的是,時間似乎是共通的理由,能夠歷久不衰,且為人討論與研究學習或許是成為經典的原因。 透過陳益源老師,我們知道《金雲翹傳》在越南的普及與經典化,進而討論《海南雜著》成為臺灣文學經典的可能性,而這一點或許可以與施懿琳老師的臺詩三百首做連結。臺灣歷史背景複雜,人民組成亦是,由臺詩三百首的命名便可看出不同命名方式所帶來的差異性,一位政大的同學便點出這樣的問題,假如定為臺詩三百首便忽略其他時期的詩作,便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疑慮,那麼該如何命名與蒐羅哪些時期的作品也成為建構經典的過程之一。 就情感上而言,臺灣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學經典是可以理解的心情,不過也許可以放慢腳步,將過去這座島上的文學找出來,做全盤的理解並且推廣予大眾,讓眾人知道我們在歷史中擁有這些作品,就像是施懿琳老師和她的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一樣。也正因為如此,《海南雜著》面臨到的不只是本身是否具有能夠成為經典的價值之狀況,更包含經典化以前的普及性,人們不認識這部著作,便沒有討論它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