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閱讀小記]鍾理和〈假黎婆〉

Doris Wei
Mar 23, 2023

--

「她的歌聲越唱越高,雖然還不能說是大聲,那裡面充滿著一個人內心的喜悅和熱情,好像有一種長久睡著的東西,突然帶著歡欣的感情在裡面甦醒過來了。⋯⋯唱歌時的奶奶雖是很迷人的,但我內心卻感到一種迷惶,一種困擾,我好像覺得這已不是我那原來的可親可愛的奶奶了。」

帶著孩童視角,「我」從自己出發,記下心目中的「奶奶」形象。上引段落是文本中後段描述有關奶奶回山上的景象。相對於「我」是出生於傳統客家大家庭,「奶奶」做為繼室,是來自山上,現今所謂原住民族的山上。

「一種長久睡著的東西」,我想那本質上是迷人的,是介於徹底遺忘與記得之間的存在,才會名之「睡著」。那是專屬於奶奶的特質與記憶,無論是種族的、地域的,又或是情感的,只要回到山上,奶奶可以做回自己,但是當「我」目睹另一個面向的奶奶,甚至當他意會到那也許是真實的奶奶時,卻陷入了某種意義上的困擾與迷惑。作家用近乎迷幻的描寫來呈現那段經驗,在山林之間,奶奶的歌聲在可見的環境中環繞,逐漸不可見的卻也是奶奶,那是「我」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。

生活中或許會有這種經驗。做為照護者的媽媽、婦女、女性長輩等等,她們在小時候會有一種形象,等到身為子女的我們長大之後,會看到另一個面向的「媽媽」。無論是作者所描繪的客家大家庭,還是將場景拉到當代的生活處境,我們會稱呼一位孩子的媽媽是「XX媽媽」,甚至有些媽媽就會直接將自己的line名稱改成XX的媽媽,這當然是方便大家溝通。但我想說的是,作家在此呈現的「長久睡著的東西」代表的是具有層次的記憶與認同。在文章中是如此現身,而如果延伸到當代社會,我們仍然會看到一些「被睡著的東西」。

我想那對於照護者是複雜的,同樣的,對於長大後的被照護者而言,也會相應的感知到那無可名狀的變化與現象,至於是否在同一個層面上,我想那是更為細緻的議題。

對於「我」而言,奶奶在看到他因為自己的歌唱而哭泣時,便停止歌唱而又回到「寧靜的、恬適的、清明的」奶奶,「我」因而不哭泣。作家的孩童視角除了能夠讓讀者也回到追憶的位置,更多的是讓自己能夠召回早已消逝的人事物,這何嘗不是另一種「睡著的東西」?

記憶與夢在時間之中常常會難以辨認,唯一確知的是皆為過去式。那麼在山上那段的記憶簡直就是招魂式的場面,奶奶試圖召喚本真的自我,當時的「我」試圖召回心目中熟悉的奶奶,後來的書寫者「我」則是讓亡失的記憶得以再次復現。

然而文末是帶著惆悵的結束。

「我覺得我已真正失去一個我生命中最重要最親愛的人了。」

意識到「失去」這件事固然悲傷,但是那卻是顯現仍然「在乎」的最佳寫照,無論是兒時的生活記憶,還是山中歌唱的神妙場景,又或是面對族群議題便會堅持自我原則的時刻。那些時光片段構成「失去」的基礎,同時也意味著更深層思念的開始。

--

--

Doris Wei

🚶🏻‍♀️Taiwanese/🎞Movie/📚Literature/🐕Chihuahua